新三板西南基地在天府新區揭牌
Ⅰ 重慶的土狗看到天府新區升級為國家級了心裡又不舒服了吧!
重慶,
簡稱「渝」別稱巴渝、山城、渝都、霧都、橋都,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直轄市,中國國家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世界溫泉之都,
國務院定位的四大國際大都市,
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
金融中心和創新中心,
及政治、航運、文化、科技、教育、通信等中心。
重慶位於中國西南部,
東鄰湖北、湖南,南靠貴州,西接四川,北連陝西。
地處長江上游地區,
是長江經濟帶三大中心城市之一,
長江、嘉陵江兩江環抱,
域內各式橋梁層出不窮,
素有「橋都」美譽,
又因地處山地河谷地區,
坡地較多,
有「山城」之稱。
重慶是內陸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擴大對外開放先行區,
國家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長江上游科研成果產業化基地和生態文明示範區,
中國中西部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示範區,
國家實行西部大開發的涉及地區和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宋朝以前
距今2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
在今重慶巫山縣已經出現了中國最早的人類——巫山人。
距今兩萬年至三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
出現了「銅梁文化」(今重慶銅梁區)。
夏商時期,
三峽地區是中國主要岩鹽產區,
由於鹽是古代重要的硬通貨之一,
由此在巫山地區催生了早期的巴國文明。
先秦時期,
諸侯國巴國先後在枳
(今重慶涪陵區)、江州(今重慶渝中區)、
墊江(今重慶合川區)建都。
周莊王八年(前689年),
巴國與楚國激戰於那處(今湖北荊門縣東南),
雙方相持數月,
巴人不敵而歸。
巴楚之戰時斷時續,
幾乎貫穿整個巴史。
周慎靚王五年,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
張儀帶兵滅巴之後,
屯兵江州,
築巴郡城(江州城),
城址在今渝中區長江、
嘉陵江匯合處朝天門附近。
是為史載重慶建城之始。
後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
巴郡為其一。
漢朝時候巴郡稱江州,
為益州刺史部所管轄。
三國時期,
蜀漢李嚴在江州築大城。
魏晉南北朝時期,
巴郡先後是荊州、
益州、
巴州、
楚州的一個轄區。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
以渝水(嘉陵江古稱)繞城
,改楚州為渝州。這
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
唐代延續渝州之稱,
為劍南道轄地。
宋元明時期
宋代時,
屬夔州路管轄,
崇寧元年(1102年),
因趙諗謀反之事,
宋徽宗以「渝」有「變」之意,
改渝州為恭州。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
宋光宗升恭州為重慶府。
至此,
重慶得名已有八百餘年。
宋朝末期,
蒙古軍隊大舉南侵,
先後攻陷閬中、
德陽、資中、
遂寧等多個四川重鎮。
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夏,
四川成都已危在旦夕,10月
,蒙軍為堵截從重慶救援
成都的援軍,在重慶
合川打響釣魚城之戰。
在戰斗中被稱為「上帝之
鞭」的蒙古大汗蒙哥被
流彈擊中身亡,此後歐亞
各戰場蒙古眾王回師
爭奪汗位,使得宋王朝
延續20年,甚至改變了
歐亞戰場的格局。
南宋景定二年,蒙古
中統二年(126
1年),蒙軍攻破
成都,宋軍退守重慶
,彭大雅出任重慶知
府。為防禦之需,彭
大雅竭盡全力拓修重
慶城,向北擴至嘉陵
江邊,向西擴至今
臨江門、通遠門一線
,范圍大致比李嚴擴
建的江州城擴大了兩
倍,奠定
了此後直至明清重
慶古城的大致格局。南
宋景炎三年,元至元十
五年(1278年)正月,重
慶被蒙古軍隊攻破,
入城時蒙軍遭到激
烈抵抗,後蒙軍在
重慶大肆屠殺。而
合川釣魚城直到南宋祥
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才被佔領。
清朝時期(通商開埠)
1909年的重慶(美國地質學家張伯林攝影)
1909年的重慶(美國地質學家張伯林攝影)
1876年9月13日,英國以「滇案
」為借口,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英《
煙台條約》,其中規定英國可向
重慶派駐領事。
1890年3月31日,中英
簽訂《新訂煙台條約續
增專條》,確定重慶
作為通商口岸。隨後英商開
辟從宜昌到重慶的輪船
航線。同年,
英國在重慶設立總領事館。
1891年3月1日,重
慶海關在朝天門
附近設立。
1895年,清政
府在甲午戰爭中
被日本打敗
,根據當年
4月簽訂的
《馬關條
約》(日稱
為《日清媾
和條約》)
中規定,重慶
成為中國第一
批向日本開放的
內陸通商口岸。
1896年,法國
、日本、美國
分別在重慶設
立總領事館。
1901年,
日本在今南岸
區王家沱設立
了日本租界。
同年,法國在
今南岸區彈子
石附近先後建
立了水師碼頭和兵營。
1902年,沙
俄在今渝中區
枇杷山上建立了俄羅斯公館。
1904年,德
國在重慶設立領事館。
中華民國時期(戰
時首都)
1921年,重慶
設埠督辦處,
任命楊森為督
辦,籌辦市政
。其時重
慶市區范圍
未定,權以
巴縣城關即
今渝中半島
部分及原江
北縣城附近
一帶居民區為轄區。
1922年,將
商埠督辦處
改為市政公所。
1926年,
又改為商
埠督辦公
署,拓展城
區,開始進行
城市建設。
1927年,
又將商
埠督辦公署
改為市政廳
,潘文華任
市長,劃定
重慶兩江上
下游南北兩
岸30華里為
市區。但無
明確邊界。
1929年,重慶
從巴縣分離
,正式建市
,編制為國
民政府二級
乙等省轄市,首
任市長潘文華。
1930年2月
,二十一軍
軍部明令召集審
定市縣許可權委員會
全權辦理劃界事
宜,並由重慶市
政府與江北、巴縣
政府組織市區測量委員會
。
1931年,不忍
國權喪失、國
民受辱的重慶人
民,以王家沱日本租
界30年租期到期和九一八事變為
契機,開展了多次斗爭。
抗戰時期舊照(
離渝開赴前線的川軍勇士)
抗戰時期舊照(離
渝開赴前線的川
軍勇士)
1937年11月,中
華民國政府頒布
《國民政府移駐重
慶宣言》,定重慶
為戰時首都;11月1
6日,國民政府主
席林森,遵循遷都
計,交代屬下的文官、參軍兩處干
員,清點好中華民
國印信旗幡等重要
器物,連夜登船,先離
南京而首途重慶;12月1
日正式於重慶辦公,16日日軍
攻破南京。在成為「戰時首
都」之後,
重慶成為中國抗
戰時期大
後方的政治、
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抗日
民族統一戰線的
政治舞台,更是
世界反法西斯戰
爭遠
東指揮
中心,以及
在國際上享有盛
譽的「英雄之城」、「不屈
之城」。
1938年,英
國、美國、法
國、比利時、德國、瑞士駐
中華
民國大
使館移駐重慶。
193
9年5月
5日,南京國民政府頒
令,將重慶升
格為甲等中央院
轄市(即直轄市),重慶亦
是既南京、上海、天津、青島、北
平後第六個中央院轄市,轄區范圍大致
為今重
慶主城區,即渝
中區、九龍坡區、沙坪壩區
以及江
北區、
南岸區
,而北碚市
(今重慶北
碚區)為中
央行政院和臨時政府所在地。
1941年6月
5日,重慶
市渝中區公共
防空大隧道中,躲避日
軍地毯式戰略
轟炸的7764名市民
窒息死亡,史
稱「大隧道慘
案」。 從19
38年春到
1944年冬,
日本陸海軍航空部
隊聯合對重慶進行了長達六年多的狂轟濫炸,史稱「重慶大轟炸」,其地域之廣泛、轟炸之頻繁、死傷之慘重、罄竹難
書。在如此災難下,重慶民眾絕不向苦難低頭的堅毅決心,令世界動容。12月,中華民國政府在重慶發表文書與納粹德國宣戰,德國大使館關閉;12月31日蔣介石在渝中區鄒容路與五四路口設立「精神堡壘」昭示國民政府與重慶人民抗戰到底,這就是解放碑的前身;同年12月至1945年,重慶成為大韓民國(流亡政府)臨時駐地。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戰爭結束,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在其後的制憲國大中,以法律形式規定重慶為永久陪都。
國共內戰時期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為避免內戰、爭取和平,國民政府與中國共產黨在重慶進行了為期43天的和平談判,史稱「重慶談判」。
1946年2月10日,在重慶較場口舉行「慶祝政治協商會議成功大會」時發生騷亂事件,李公朴、施復亮遭到毆打,郭沫若、陶行知、章乃器和新聞記者及勞協會員等六十餘人也被打傷。中國共產黨稱之為「血案」、「慘案」,而國民政府方面則稱之為「較場口事件」。
1949年9月2日,重慶發生火災,延燒十八小時,死亡近萬人,重慶市建築損失大半,國民政府聲稱中國共產黨縱火,史稱「九二火災」;10月11日,總統令宣布政府將於10月15日第二次移渝辦公;10月13日,李宗仁代總統由廣州飛桂林,行政院各首長由廣州遷往重慶;10月15日,宣布國民政府正式在重慶辦公;11月2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直接授權中統對關押於渣滓洞、白公館的400多名政治犯進行「最後解決」,史稱重慶「11.27」大屠殺。
中華人民共和國
第二次直轄時期
1949年11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重慶,隨後成為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為西南大區代管的中央直轄市,而當時西南大區駐地亦設在重慶。
1952年6月, 在1950年成立的重慶鐵路局(西部第一個成立的鐵路局)的前身重慶鐵路工程局的領導和指揮下經過2年的修建建成了新中國第一條鐵路連接當時的中央直轄市重慶的成渝鐵路,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修建的第一條鐵路線。
1954年7月,西南大區、北碚市並入重慶,重慶直轄市被撤銷,重慶從直轄市降為省級市,重慶並入四川。
四川省省轄市時期
1964年,北部灣事件爆發,三線建設開始,重慶成為三線建設的核心城市。
1964年至1968年4年間,從上海、江蘇、東北等地內遷三線職工27萬餘人,占重慶當時企業職工的1/4以上。
1965年和1979年,中國三線建設重點控制鐵路工程渝黔鐵路和襄渝鐵路相繼通車。
1975年,重慶主城區三線建設內遷而來的外來職工達到最高峰,總人數43.5萬人,占當時重慶市區人口的1/4。
1983年,永川地區八個縣並入重慶市,重慶成為中國第一個享有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的計劃單列市。
1992年,重慶辟為沿江開放城市。
1996年9月15日,中央批准重慶市代管四川省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
第三次直轄時期
1997年3月14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八屆中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了將原四川省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黔江地區合並,成立重慶直轄市的議案。同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政府機構正式掛牌。 重慶至此在歷史上第3次成為直轄市。
1998年,重慶市萬縣區更名為萬州區,萬縣移民開發區更名為萬州移民開發區。
2000年,撤銷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設立重慶市黔江區,撤銷萬州移民開發區、撤銷黔江開發區。
2001年,撤銷長壽縣,設立重慶市長壽區。
2003年4月10日,重慶市旨在縮小重慶主城區與新重慶地區經濟差距的「百鎮工程」正式啟動,首批啟動40個鎮。
2005年10月12日至13日第五屆亞太城市市長峰會在重慶召開,並指定重慶為常任主辦城市。
2006年10月22日,撤銷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川市,分別設立重慶市江津區、重慶市合川區、重慶市永川區、重慶市南川區。
2009年1月16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務院2009年3號)文件,把重慶市確定為「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2010年2月,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編制的《中國城鎮體系規劃》中,重慶被確定為國家中心城市;6月18日,中國第三個副省級新區兩江新區正式掛牌成立,其面積為1200平方公里,包含重慶市渝北區、江北區、北碚區的部分區域,可開發面積約為650平方公里。
2011年10月27日,撤銷萬盛區和綦江縣,設立重慶市綦江區、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撤銷雙橋區和大足縣,設立重慶市大足區、雙橋經濟技術開發區 ;同年,國務院把重慶定位為四大國際大都市之一。[12]
2012年,《第十一屆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重慶榮獲第十。 同年,重慶榮獲十大幸福之城和十大休閑之城。 入圍中國大陸旅遊業最發達城市、中國最具安全感城市等。
2014年5月,撤銷銅梁縣和璧山縣,設立銅梁區和璧山區。重慶,簡稱「渝」別稱巴渝、山城、渝都、霧都、橋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直轄市,中國國家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溫泉之都,國務院定位的四大國際大都市,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和創新中心,及政治、航運、文化、科技、教育、通信等中心。
重慶位於中國西南部,東鄰湖北、湖南,南靠貴州,西接四川,北連陝西。地處長江上游地區,是長江經濟帶三大中心城市之一,長江、嘉陵江兩江環抱,域內各式橋梁層出不窮,素有「橋都」美譽,又因地處山地河谷地區,坡地較多,有「山城」之稱。
重慶是內陸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擴大對外開放先行區,國家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長江上游科研成果產業化基地和生態文明示範區,中國中西部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示範區,國家實行西部大開發的涉及地區和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宋朝以前
距今2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在今重慶巫山縣已經出現了中國最早的人類——巫山人。
距今兩萬年至三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了「銅梁文化」(今重慶銅梁區)。
夏商時期,三峽地區是中國主要岩鹽產區,由於鹽是古代重要的硬通貨之一,由此在巫山地區催生了早期的巴國文明。
先秦時期,諸侯國巴國先後在枳(今重慶涪陵區)、江州(今重慶渝中區)、墊江(今重慶合川區)建都。
周莊王八年(前689年),巴國與楚國激戰於那處(今湖北荊門縣東南),雙方相持數月,巴人不敵而歸。巴楚之戰時斷時續,幾乎貫穿整個巴史。
周慎靚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張儀帶兵滅巴之後,屯兵江州,築巴郡城(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區長江、嘉陵江匯合處朝天門附近。是為史載重慶建城之始。後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
漢朝時候巴郡稱江州,為益州刺史部所管轄。三國時期,蜀漢李嚴在江州築大城。魏晉南北朝時期,巴郡先後是荊州、益州、巴州、楚州的一個轄區。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這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唐代延續渝州之稱,為劍南道轄地。
宋元明時期
宋代時,屬夔州路管轄,崇寧元年(1102年),因趙諗謀反之事,宋徽宗以「渝」有「變」之意,改渝州為恭州。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光宗升恭州為重慶府。至此,重慶得名已有八百餘年。
宋朝末期,蒙古軍隊大舉南侵,先後攻陷閬中、德陽、資中、遂寧等多個四川重鎮。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夏,四川成都已危在旦夕,10月,蒙軍為堵截從重慶救援成都的援軍,在重慶合川打響釣魚城之戰。在戰斗中被稱為「上帝之鞭」的蒙古大汗蒙哥被流彈擊中身亡,此後歐亞各戰場蒙古眾王回師爭奪汗位,使得宋王朝延續20年,甚至改變了歐亞戰場的格局。
南宋景定二年,蒙古中統二年(1261年),蒙軍攻破成都,宋軍退守重慶,彭大雅出任重慶知府。為防禦之需,彭大雅竭盡全力拓修重慶城,向北擴至嘉陵江邊,向西擴至今臨江門、通遠門一線,范圍大致比李嚴擴建的江州城擴大了兩倍,奠定了此後直至明清重慶古城的大致格局。南宋景炎三年,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正月,重慶被蒙古軍隊攻破,入城時蒙軍遭到激烈抵抗,後蒙軍在重慶大肆屠殺。而合川釣魚城直到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才被佔領。
清朝時期(通商開埠)
1909年的重慶(美國地質學家張伯林攝影)
1909年的重慶(美國地質學家張伯林攝影)
1876年9月13日,英國以「滇案」為借口,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英《煙台條約》,其中規定英國可向重慶派駐領事。
1890年3月31日,中英簽訂《新訂煙台條約續增專條》,確定重慶作為通商口岸。隨後英商開辟從宜昌到重慶的輪船航線。同年,英國在重慶設立總領事館。
1891年3月1日,重慶海關在朝天門附近設立。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打敗,根據當年4月簽訂的《馬關條約》(日稱為《日清媾和條約》)中規定,重慶成為中國第一批向日本開放的內陸通商口岸。
1896年,法國、日本、美國分別在重慶設立總領事館。
1901年,日本在今南岸區王家沱設立了日本租界。同年,法國在今南岸區彈子石附近先後建立了水師碼頭和兵營。
1902年,沙俄在今渝中區枇杷山上建立了俄羅斯公館。
1904年,德國在重慶設立領事館。
中華民國時期(戰時首都)
1921年,重慶設埠督辦處,任命楊森為督辦,籌辦市政。其時重慶市區范圍未定,權以巴縣城關即今渝中半島部分及原江北縣城附近一帶居民區為轄區。
1922年,將商埠督辦處改為市政公所。
1926年,又改為商埠督辦公署,拓展城區,開始進行城市建設。
1927年,又將商埠督辦公署改為市政廳,潘文華任市長,劃定重慶兩江上下游南北兩岸30華里為市區。但無明確邊界。
1929年,重慶從巴縣分離,正式建市,編制為國民政府二級乙等省轄市,首任市長潘文華。
1930年2月,二十一軍軍部明令召集審定市縣許可權委員會全權辦理劃界事宜,並由重慶市政府與江北、巴縣政府組織市區測量委員會。
1931年,不忍國權喪失、國民受辱的重慶人民,以王家沱日本租界30年租期到期和九一八事變為契機,開展了多次斗爭。
抗戰時期舊照(離渝開赴前線的川軍勇士)
抗戰時期舊照(離渝開赴前線的川軍勇士)
1937年11月,中華民國政府頒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定重慶為戰時首都;11月16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遵循遷都大計,交代屬下的文官、參軍兩處干員,清點好中華民國印信旗幡等重要器物,連夜登船,先離南京而首途重慶;12月1日正式於重慶辦公,16日日軍攻破南京。在成為「戰時首都」之後,重慶成為中國抗戰時期大後方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舞台,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遠東指揮中心,以及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英雄之城」、「不屈之城」。
1938年,英國、美國、法國、比利時、德國、瑞士駐中華民國大使館移駐重慶。
1939年5月5日,南京國民政府頒令,將重慶升格為甲等中央院轄市(即直轄市),重慶亦是既南京、上海、天津、青島、北平後第六個中央院轄市,轄區范圍大致為今重慶主城區,即渝中區、九龍坡區、沙坪壩區以及江北區、南岸區,而北碚市(今重慶北碚區)為中央行政院和臨時政府所在地。
1941年6月5日,重慶市渝中區公共防空大隧道中,躲避日軍地毯式戰略轟炸的7764名市民窒息死亡,史稱「大隧道慘案」。 從1938年春到1944年冬,日本陸海軍航空部隊聯合對重慶進行了長達六年多的狂轟濫炸,史稱「重慶大轟炸」,其地域之廣泛、轟炸之頻繁、死傷之慘重、罄竹難書。在如此災難下,重慶民眾絕不向苦難低頭的堅毅決心,令世界動容。12月,中華民國政府在重慶發表文書與納粹德國宣戰,德國大使館關閉;12月31日蔣介石在渝中區鄒容路與五四路口設立「精神堡壘」昭示國民政府與重慶人民抗戰到底,這就是解放碑的前身;同年12月至1945年,重慶成為大韓民國(流亡政府)臨時駐地。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戰爭結束,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在其後的制憲國大中,以法律形式規定重慶為永久陪都。
國共內戰時期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為避免內戰、爭取和平,國民政府與中國共產黨在重慶進行了為期43天的和平談判,史稱「重慶談判」。
1946年2月10日,在重慶較場口舉行「慶祝政治協商會議成功大會」時發生騷亂事件,李公朴、施復亮遭到毆打,郭沫若、陶行知、章乃器和新聞記者及勞協會員等六十餘人也被打傷。中國共產黨稱之為「血案」、「慘案」,而國民政府方面則稱之為「較場口事件」。
1949年9月2日,重慶發生火災,延燒十八小時,死亡近萬人,重慶市建築損失大半,國民政府聲稱中國共產黨縱火,史稱「九二火災」;10月11日,總統令宣布政府將於10月15日第二次移渝辦公;10月13日,李宗仁代總統由廣州飛桂林,行政院各首長由廣州遷往重慶;10月15日,宣布國民政府正式在重慶辦公;11月2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直接授權中統對關押於渣滓洞、白公館的400多名政治犯進行「最後解決」,史稱重慶「11.27」大屠殺。
中華人民共和國
第二次直轄時期
1949年11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重慶,隨後成為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為西南大區代管的中央直轄市,而當時西南大區駐地亦設在重慶。
1952年6月, 在1950年成立的重慶鐵路局(西部第一個成立的鐵路局)的前身重慶鐵路工程局的領導和指揮下經過2年的修建建成了新中國第一條鐵路連接當時的中央直轄市重慶的成渝鐵路,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修建的第一條鐵路線。
1954年7月,西南大區、北碚市並入重慶,重慶直轄市被撤銷,重慶從直轄市降為省級市,重慶並入四川。
四川省省轄市時期
1964年,北部灣事件爆發,三線建設開始,重慶成為三線建設的核心城市。
1964年至1968年4年間,從上海、江蘇、東北等地內遷三線職工27萬餘人,占重慶當時企業職工的1/4以上。
1965年和1979年,中國三線建設重點控制鐵路工程渝黔鐵路和襄渝鐵路相繼通車。
1975年,重慶主城區三線建設內遷而來的外來職工達到最高峰,總人數43.5萬人,占當時重慶市區人口的1/4。
1983年,永川地區八個縣並入重慶市,重慶成為中國第一個享有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的計劃單列市。
1992年,重慶辟為沿江開放城市。
1996年9月15日,中央批准重慶市代管四川省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
第三次直轄時期
1997年3月14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八屆中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了將原四川省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黔江地區合並,成立重慶直轄市的議案。同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政府機構正式掛牌。 重慶至此在歷史上第3次成為直轄市。
1998年,重慶市萬縣區更名為萬州區,萬縣移民開發區更名為萬州移民開發區。
2000年,撤銷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設立重慶市黔江區,撤銷萬州移民開發區、撤銷黔江開發區。
2001年,撤銷長壽縣,設立重慶市長壽區。
2003年4月10日,重慶市旨在縮小重慶主城區與新重慶地區經濟差距的「百鎮工程」正式啟動,首批啟動40個鎮。
2005年10月12日至13日第五屆亞太城市市長峰會在重慶召開,並指定重慶為常任主辦城市。
2006年10月22日,撤銷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川市,分別設立重慶市江津區、重慶市合川區、重慶市永川區、重慶市南川區。
2009年1月16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務院2009年3號)文件,把重慶市確定為「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2010年2月,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編制的《中國城鎮體系規劃》中,重慶被確定為國家中心城市;6月18日,中國第三個副省級新區兩江新區正式掛牌成立,其面積為1200平方公里,包含重慶市渝北區、江北區、北碚區的部分區域,可開發面積約為650平方公里。
2011年10月27日,撤銷萬盛區和綦江縣,設立重慶市綦江區、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撤銷雙橋區和大足縣,設立重慶市大足區、雙橋經濟技術開發區 ;同年,國務院把重慶定位為四大國際大都市之一。[12]
2012年,《第十一屆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重慶榮獲第十。 同年,重慶榮獲十大幸福之城和十大休閑之城。 入圍中國大陸旅遊業最發達城市、中國最具安全感城市等。
2014年5月,撤銷銅梁縣和璧山縣,設立銅梁區和璧山區。重慶,簡稱「渝」別稱巴渝、山城、渝都、霧都、橋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直轄市,中國國家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溫泉之都,國務院定位的四大國際大都市,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和創新中心,及政治、航運、文化、科技、教育、通信等中心。
重慶位於中國西南部,東鄰湖北、湖南,南靠貴州,西接四川,北連陝西。地處長江上游地區,是長江經濟帶三大中心城市之一,長江、嘉陵江兩江環抱,域內各式橋梁層出不窮,素有「橋都」美譽,又因地處山地河谷地區,坡地較多,有「山城」之稱。
重慶是內陸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擴大對外開放先行區,國家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長江上游科研成果產業化基地和生態文明示範區,中國中西部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示範區,國家實行西部大開發的涉及地區和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宋朝以前
距今2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在今重慶巫山縣已經出現了中國最早的人類——巫山人。
距今兩萬年至三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了「銅梁文化」(今重慶銅梁區)。
夏商時期,三峽地區是中國主要岩鹽產區,由於鹽是古代重要的硬通貨之一,由此在巫山地區催生了早期的巴國文明。
先秦時期,諸侯國巴國先後在枳(今重慶涪陵區)、江州(今重慶渝中區)、墊江(今重慶合川區)建都。
周莊王八年(前689年),巴國與楚國激戰於那處(今湖北荊門縣東南),雙方相持數月,巴人不敵而歸。巴楚之戰時斷時續,幾乎貫穿整個巴史。
周慎靚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張儀帶兵滅巴之後,屯兵江州,築巴郡城(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區長江、嘉陵江匯合處朝天門附近。是為史載重慶建城之始。後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
漢朝時候巴郡稱江州,為益州刺史部所管轄。三國時期,蜀漢李嚴在江州築大城。魏晉南北朝時期,巴郡先後是荊州、益州、巴州、楚州的一個轄區。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這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唐代延續渝州之稱,為劍南道轄地。
宋元明時期
Ⅱ 眉山市盆山縣天府新區西南生資市場招商在哪裡
這里是仁壽吧
Ⅲ 有誰知道成都一共有哪21個工業園區(七區十二縣包括天府新區)以及他們的地址
成都各個區的工業園包括成都青羊工業區、成都高新工業區、 成都武侯工業區、成都錦江工業區、成都龍泉工業區、成都龍潭工業區、成都資陽工業區、成都金牛區工業園、成都現代工業港、成都成華工業區、青白江——新都工業集中連片區,基本上是一個區(市)縣一個工業集中發展區。
錦江區:錦江工業區位於中和鎮。
新都區:成都市新都衛星城工業區,始建於1992年,1993年經省政府批准為省級開發區,2001年被列 為省級重點開發區。堅持「工業強區」理念,作為全區的「一號工程」,工業區獲得新一輪發展 的大好時機。新都衛星城工業區地處成都市北大門黃金地段,距成都市僅10公里。總體規劃面積18平方公里,分別由成綿高速公路以西的工業西區(老區)和成綿高速公路以東的工業東區(新區)兩大版塊組成。
成華區:龍潭工業園區,位於三環路外龍潭寺以南。
武侯區:武侯工業園已確定規劃面積8.6平方公里,地處成都市中心城區三環路西南外側。園區緊鄰成都市三環路西一段,成都雙流機場貨運幹道,新川藏公路貫穿其間,通過三環路快車道直接與成渝、成綿、成雅、成灌、成南、成溫等高速公路相連,交通十分便利。
青羊區:成都青羊發展工業園又名成都青羊工業總部基地,位於成都重點打造的20個工業集中發展區之一的青羊工業集中發展區核心區域。青羊工業總部基地位於成都市青羊區成飛大道一號,佔地面積933畝。該工業園項目主要為企業提供獨棟企業總部辦公區域。成都青羊工業總部基地A、B區已於2005年正式建成並投入使用。C、D區現正在進行收尾工作,預計2007年年底可正式投入使用。
金牛區:成都金牛高科技產業園(以下簡稱園區)成立於2000年6月。園區規劃面積7.74平方公里,分為一期和二期,其中,一期規劃面積2.1平方公里,位於成都市西門出入通道羊西線與金牛大道之間,是離中心城區最近的高新技術園區;二期規劃面積5.64平方公里,位於成都市北門出入通道川陝公路和北新幹道之間,處在成德綿高新技術產業帶的起始位置,是成都市確定的重點工業集中發展區之一。
龍泉驛區:龍泉工業區位於成龍大道以南。
Ⅳ 天府新區到新都西南石油大學多少公里
公交線路:t1路 → 地鐵1號線 → 地鐵3號線 → 650a路,全程約42.0公里
1、從天府新區步行約380米,到達天府新區政務中心站
2、乘坐t1路,經過1站, 到達地鐵四河站(也可乘坐t208路、504路、509路、t205路、503路)
3、步行約480米,到達四河站
4、乘坐地鐵1號線,經過12站, 到達省體育館站
5、步行約40米,換乘地鐵3號線
6、乘坐地鐵3號線,經過12站, 到達軍區總醫院站
7、步行約270米,到達地鐵軍區總醫院站
8、乘坐650a路,經過8站, 到達西南石油大學站
9、步行約180米,到達西南石油大學(成都...